本文共 1847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6 分钟。
虽然人工智能正在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,但对于世界难题——地震预测,它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呢?
当地时间24日凌晨3点36分,意大利中部城市佩鲁贾东南76公里处发生6.2级地震,造成249人的死亡,超过380人受伤。而在相隔几小时后,缅甸中部城市密铁拉以西一百三十多公里附近发生6.9级地震,造成3死2伤的局面。
在自然灾害面前,人总是那么的渺小。虽然各国都在往地震预测这个方向努力,但结果都是收效甚微,毕竟传感器不能深入地下,而光靠地表的检测,对于预测而言是万万不够的。
今年以来,人工智能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,生活中几乎在各个方面都能看到它的影子。而作为目前最牛掰的存在,它是否也可以对地震进行预测?
地震的微观前兆有很多,包括地面的变形,地球的磁场、重力场的变化,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,小地震的活动等,这些都是需要专业仪器来进行监测的。
但是,随着每天数据的变化,大数据的分析工作就变得日益沉重,这个单靠人工完成是件不可能的事情,更何况还要与纵向、横向的数据相结合。
在此方面,云服务不妨为一个最佳选择。现如今,像谷歌、亚马逊等科技公司都推出了自家的云服务平台,其所提供的数据库、云分析等服务,恰恰符合了内容庞大的数据分析,而且效率也是杠杠的。
地震的成因有多种,其中以由于深处岩层错动、破裂所造成的构造地震次数最多,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%以上。这类地震起源于板块构造之间的碰撞、挤压等因素,因而需要将板块的运行路线掌握手中。
此前,MIT人工智能实验室曾经发明一套算法,在用600个小时的视频对该算法进行训练后,它已经能够对接下来5秒出现的目标进行预测。如果进一步对该算法进行训练,提高它的成功率以及延长预测的时间,那是不是就可以对板块的移动路线进行预测,进而预测它发生碰撞、挤压的时机,为地震的发生进行预测?
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,因此,了解它的特点,学会识别它们,对地震预测、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。其中包括井水的升降、变浑,动物行为反常,地声、地光等现象。
对于这些现象,人们多是用眼睛、耳朵去进行观察,而传感器就相当于人工智能的一双“眼睛”或“耳朵”。比如说用传感器感应地光的光线、地表之下的声波传动,这些简直就是小菜一碟!
在感应到后,传感器便可把这些数据传送给数据后台,从而进行地震分析,预测地震的可能性。
动物能够感知地震的说法由来已久,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73年,在一场大地震把希腊的海利斯城(Helice)夷为平地之前,很多人看到老鼠、蛇和鼬纷纷迁出城外。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美国地质调查局曾对此发起一项研究,结果“没有找到二者间可信的联系”。虽然多数科学家都不相信“动物可以预测地震”的说法,更是将坚持这种说法的幸存者判定为患了“心理聚焦效用”。
不过,没找到可不代表联系的不存在,我们要抱着“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”的心理。毕竟在2009年意大利的一天,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,而在这异常之后没几天,就发生了拉奎拉地震,这其中的“巧合”不得忽视。
动物的感官是人类无法企及的,因而有时候还是相当具有可信度的,可世界那么大,单凭现在的技术要想处处监测到是不可能的。但是,不要轻易灰心,仿生机器人的出现为这个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可能性,比如希腊研究员发明的一种章鱼机器人,在实际测试中,它可是成功骗过鱼类。因而,为了提高地震预测的可能性,不妨在世界各地投放一些仿生机器人,当群体发生异常时,将数据返回到卫星,进而进行预测。
当然,考虑到成本的问题,仿生机器人可以做成老鼠、蛇、鱼等体型娇小的动物,而鉴于群体相处的问题,在投入前最好对机器人的语言系统进行训练,以防遭到动物群体的排斥。
以上只是镁客君的一些想法,不管是吃瓜群众,还是砖家,请轻喷。但是作为技术最为先进的,在地震预测方面必须还有许多上升空间。
去年,IBM宣布队Watson进行预测地震、火山的培训,虽然不知目前的进展如何,但这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地震预测领域跨出的第一步。对于该研究项目,镁客君觉得倒可以期待一下,只不过,希望到时候的美利坚帝国可以“大方无私”一点,不要这样那样搞什么“阳谋阴谋”之类的。
转载地址:http://clwlo.baihongyu.com/